售假,一直是电商行业发展的“头号毒瘤”。近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专利法修订草案规定,网络服务商若知道其网络用户侵犯专利或者假冒专利,将承担连带责任。这意味着电商对卖家的售假行为要承担“连坐”责任。
卖家售假电商将连坐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电商用户投诉数量同比增长2.03%,其中,网络售假成为投诉中的头号问题。另据中国新闻网IT频道联合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买到过假货。在电商售假原因方面,近四成的网友认为电商平台监管不严导致假货泛滥。
据淘宝2014年打假报告数据显示,淘宝平台处理的专利侵权投诉案中,外观专利侵权占74%,实用新型专利侵权占23%,发明专利侵权占3%。而在今年5月,阿里巴巴集团因旗下电商平台涉嫌卖假货遭法国开云集团的起诉。开云集团指控阿里巴巴及其相关公司“有意识鼓励、协助售卖假货,从其在线平台的假货售卖中提取利润,使假货大军得以在全世界出售非法商品”。虽然阿里巴巴回应说,开云集团的指控没有根据,但这起纠纷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下电商平台的产品存在一定的质量瑕疵。
近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专利法修订草案规定,网络服务商若提供者知道其网络用户侵犯专利或者假冒专利,未及时采取删除、屏蔽、断开侵权产品链接等措施的,将承担连带责任。这意味着,卖家售假,知晓该情况的电商平台将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将面临“连坐”的惩罚。
电商平台与售假商家“互相利用”
业内人士指出,一款真品箱包的零售价为1万元,制假成本在100元左右,包装成本50元,各种资质证明和仓储均摊成本20元,物流成本30元,那么它的整体毛利将达到9800元。即便以2折的价格出售,其利润依然高达1800元。而相对于线下,线上售假更具有隐蔽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售假行为。
业内人士指出,很多产品不是电商平台自营,即使被发现是假货,平台也能撇清关系。从某种角度而言,电商平台与这些售假的小公司属于“互相利用”。当然,假货有市场,与消费者的购买也有关系。不少消费者崇尚世界顶级奢侈品牌,但因经济实力有限,不得不转而购买价格低廉、外观相似的假货,而这种现象又纵容了假货市场的繁荣。
据了解,相关部门也一直采取措施遏制假货乱象,如国务院印发《2015年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要点》、国家工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和规范网络交易商品质量抽查检 验的意见》等规章制度,在商品质量、售假违规后果等方面做了规定;今年初,工商总局宣布将承办第三方监管平台,平台上线后将推出电商“黑名单”,方便消费者识别;工商总局不定期抽检、约谈相关电商平台。
配套监管亟需同步跟进
相关部门公布专利法修订草案以及其他规定,明确电商售假的法律责任,这意味着行业监管将日益加强。电子商务业内观察人士赵占领认为,主管部门还需要推出相应的司法解释,否则很难对侵权行为形成统一的判断标准。“这项法规的推出对于违规行为肯定有一定的震慑作用,但是相应的维权流程还应该简化,本身用户对专利侵权的行为就难有专业的评定。”
有关人士认为,我国打假形势严峻,仅靠政府一己之力打击假冒伪劣,肯定收效甚微,还需要平台自我净化,加强行业监管。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曾表示,“假货是阿里巴巴未来30年的最大挑战,阿里巴巴必须严肃的对待假货,采取所有的方法去打击假货”。电商打假需要从源头上控制,并利用其大数据的优势“清理门户”。当然,消费者需自我约束,拒绝侵权商品,与监管部门、平台三方携手共同营造良好的电商消费环境,让传统零售业乘上互联网的快车,获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