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薛新荣
民政部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等国家专项“十二五”规划落实情况,民政部有关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
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发布会上,民政部规划财务司司长冯亚平介绍了民政部“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在养老服务方面,养老服务床位数预计达到669.8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服务床位数达到30.3张,比2010年底增长70.3%,实现了养老床位千分之三十的规划目标。
在低保方面,全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标准达到450.1元,比2010年末的251.2元增长79.2%,年均增长率达到12.5%;全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年人均标准达到3182.3元,比2010年末的1404元增长126.7%。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都超额完成了年均增长10%的规划目标。
冯亚平表示,“十三五”时期,民政部要重点推动实施四项重大工程,包括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殡葬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全国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程,并做好“十三五”《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等。
侧重发展社区中小型养老机构
“十二五”时期,我国养老床位数发展很快,圆满实现了“十二五”养老服务体系的目标。但同时存在部分养老院床位空置率高的现象。
目前,我国民办养老机构有13000多家,相当大比例是“十二五”时期发展起来的,这些养老机构从新建、开业到老人入住率比例提高尚需要一个过程。
为提高养老机构入住率,“十三五”时期,民政部将加大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合作,大力提倡医养融合;继续提高对老年人补贴政策覆盖,使老年人有一定经济能力入住养老机构。同时,联合卫生等部门,加强对社区居家老年人的身体、经济状况调查,为有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提供相应服务。
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基本权益
随着寒潮来袭,各地相继出台城市流浪人员冬日救助计划。
最近有媒体报道称,一些流浪乞讨人员宁可在街上流浪乞讨,也不愿意去救助管理机构接受救助。对此,民政部新闻发言人陈日发回应表示,民政部将推动各地实施“开放式”救助,为生活无着遇困人员主动求助提供便利。
陈日发表示,民政部将继续指导各地创新救助方式,推动各地依托城乡社区设立开放式救助服务点,实施“开放式”救助,为生活无着遇困人员主动求助提供便利。同时,要发动社会力量,推动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导志愿服务等方式,动员志愿服务组织、慈善组织等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劝导、引导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主动求助或提供应急救助,为来站求助人员提供人性化、多元化、专业化的救助服务,确保生活无着人员不因冻饿、疾病发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