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鲁春晓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近日召开记者会,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就“财政工作和财税改革”相关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
全面营改增“军令状”已下
“有学者担心,怎么看待财税改革推进速度低于预期?另外,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财税改革的‘落地率’?”对于记者的提问,楼继伟回答地很诚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用了一章讲财税改革,我们非常努力但有些目标没有达到,或者说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的进度慢了一点”。
楼继伟表示,总体来说,财税改革基本达到预期进度。以预算改革为例,无论是预算编制还是预算执行,都贯彻了预算法的基本准则,比如先有预算后有支出、预算调整的程序、预算公开到什么样的细节、对地方债规范管理等等。
“有些方面还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楼继伟表示,去年政府工作报告讲到力争完成营改增,去年没有“力争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明确5月1日全面实施营改增,“军令状”已下。
积极财政政策要适应新常态
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适应新常态,推动经济健康平稳增长?
楼继伟认为,首先要保证一些重点支出。在严控“三公”经费增长,及时压减收入高增长时期支出标准过高、承诺过多不可持续支出的同时,相应提高均衡性转移支付的支出,给地方更多自主可支配财力。比如,按照脱贫目标增加扶贫方面的支出;压减了小、散项目,并安排了5000亿元中央基建支出,集中用于属于中央事权的、跨域的、公益性比较强的重大基建项目。
同时,今年还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支持去产能过程中人员安置方面的支出。
2016年,政府新增债务额度为1.18万亿元,比去年6000亿元扩大了近1倍,新增债和置换债出现“双升”,还有无赤字空间、如何控制财政风险?
“有没有赤字空间,关键看赤字用来做什么以及财政政策做适度支撑之后经济的恢复能力。”楼继伟说,财政部对赤字的使用保持着“黄金原则”,也就是债务用于资产支出,留下很多优良资产,而非用于基本支出,通俗地说就是,借钱可以买房子,但“吃饭”要靠发工资。
兼顾企业和财政承受能力
“营改增试点下一步要推进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这是最大的难点。”楼继伟表示。难在哪里?他回答说,首先是企业多,“这四个行业的企业户数达到了960万户,其中的生活性服务业更占大头。而且,这四个行业对应的营业税原来是1.9万亿元,占原营业税总收入约80%”。
为什么必须改革?“营业税是按照企业流转额、交易额征收的税。”楼继伟说,如果把某个销售环节或是研发环节独立出去,就形成了新的交易额,就要再征一次税。所以,要打通这个抵扣链条,在每个增值环节征税,就可减少重复纳税,有利于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
楼继伟认为,可以做到行业不增负,但不能保证每一个企业在实行营改增时税负都不增加。营改增之后,地方财政收入减少怎么办?“中央和地方都会减收。总体考虑,维持目前中央和地方财力分配格局不变的情况下,安排过渡性的中央地方收入划分办法,以便解决地方收入减少的问题。”楼继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