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富祥
在遭遇自去年9月份以来市场份额“十二连降”后,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情况终于呈好转趋势。然而,在很多人看来,面对独资、合资品牌的双重夹击,自主品牌的形势仍异常严峻,“十二连降”是15年来自主品牌汽车首次遭遇的尴尬局面,如何转危为安突破困局,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容易为人忽略的是,本土车企仍然有不少优势可以挖掘:最突出的一个优势就是,熟悉本土购车情结;从理解一个新的市场需求到实现需求的速度可以比外资品牌快。只要适当时机出现,优秀的车企把这个优势利用到极致,就有希望赶超对手。实际上,在中国国内这个主战场上,本土车企通过精准把握住市场新的需求特点而成功的案例已有不少。例如奇瑞QQ推出时,满足了一大批用户的需求,比同胞车型通用的SPARK早上市大半年,迅速走红。是一个打好时间差的经典案例。长城汽车以国内SUV车型的井喷为契机,深耕哈弗品牌系列SUV,一度将长城汽车擢升为国内自主车企的销量冠军。
当前自主乘用车的全面滑坡,是产业发展诸多矛盾的集中体现,短期内难以扭转颓势,但并不意味不能突出重围。自主品牌如果同合资品牌拼技术、拼设计,那就相当于在直道上竞速,显然没有什么优势。但要是在价格和服务这条“弯道”上较量,自主品牌就完全可以实现逆袭。
另外,近年自主车企在国内市场与合资车企竞争相对吃力,但在海外市场却颇具亮点,具备低成本、低价格优势,进入国际市场潜力巨大。特别是一些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这一区间合资品牌的产品。如比亚迪在电池车方面独树一帜,荣威550在外观和数字化方面令人称道,或将会成为率先“超车”的重要突破口。此外,未来5年是利用汽车互联浪潮实现弯道超车的难得机遇期,自主品牌完全可以把握这个时机,趁势而上。相信自主品牌只要树立信心、扬长避短,进行差异化竞争,突出重围并非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