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聂文
又是一年“双十一”,又到被网友称为“剁手节”的网购狂欢时刻。从2009年开始,天猫、京东等电商网站借机促销,交易额已从0.5亿元猛增至2013年的350亿元。今年“双十一”依旧火爆,天猫商城用了38分28秒即完成交易额超100亿元。有机构统计,今年“双十一”天猫商城的交易额突破500亿元。
去年“双十一”前,李克强总理曾盛赞马云“创造了一个消费时点”。过去几年中,这个声势日渐浩大的网络购物节,确实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新气象。它刺激了民众的消费需求,也使电商、快递业、传统零售业等出现了革命性变化。但与此同时,“双十一”面临的争议越来越大,有人认为它已成垃圾消费的代名词。
各大商家在发起“促销大战”时,都极力将“双十一”渲染成一个折扣低、省钱多、机会难得的网购良机,吸引数千万消费者参与了这场购物狂欢。
然而,每年都有诸多案例表明,“双十一”中充斥着虚假折扣、以假乱真、消费欺诈等消费陷阱;不少消费者也开始意识到,“双十一”激发了大量的冲动消费,很多抢购来的商品虽然便宜却并不实用,还有报道称一些消费者“刚下单就想退货”。
或许有人觉得,“双十一”只是一个网购狂欢节,在这时候谈论“理性”有些不合时宜。可事实并非如此,已有六年历史的“双十一”消费热潮,不能沉醉在逐年攀升的数字泡沫中。
如果要获得长足发展,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必须有更多的理性。唯有如此,才不会让“双十一”成为一场“垃圾消费”狂欢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