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电影暑期档原本被寄予厚望,但交出第一份成绩单后令人大跌眼镜。据国家电影专资办的数据,截至7月31日,全国电影单月总票房约为45亿元,比去年同期的55.1亿元减少10.1亿元,降幅约18%。这样的表现,使得不少人对于2016年“票房定破600亿”的口号瞬间失去信心,直接承担票房盈亏的影院更是一片默然。
暑期档的票房表现不是突然滑坡,而是承袭了今年上半年以来整体疲软的票房态势。比如,2015年的4月单月票房是41亿元,而2016年4月单月票房只有31亿元,暴跌24%多。据称“破10亿绝非难事”的2016年“五一”档,实际票房只有6.57亿元。而2016年二季度则比一季度下滑了32%左右。
实际上,如果我们跳出“2016 VS2015”的对比分析,纵观历年电影票房成绩单,就可以看出,真正不寻常的年份恰恰是2015年。即使是在国内电影市场票房价值保持年均25%增速的红利期,2015年接近125%的涨幅也是极其惊人的。一方面,票务电商砸钱进行票房补贴的做法去年达到一个极值,票务在线化率高达80%左右,这表示2015年的票房成绩有很大一部分泡沫,并不能真实反映电影市场的供需关系和收支关系。
另一方面,仔细分析一下今年的电影市场供给,原本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公司,如华谊、博纳等老牌电影公司主投主控的产出,反而不如一些中小影视公司。市场资源集中度的进一步降低,对于票房即时表现必定带来不小的影响,因为创作和制作的多元化逐渐培育了观影和评价的分众,昔日一家独大的“爆款”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伪爆款”,已经很难复制。另外,今年上半年的片单当中,明显直奔票房而去的作品比例有所下降,像《火锅英雄》《路边野餐》等影片就开始了票房评价体系以外的探索。
今年6月,在上海电影节的论坛上,关于中国电影黄金时代即将来临的言论振奋了不少人,也引起很多质疑。今年上半年及暑期档的表现,给这个“黄金时代”泼了点冷水,但这恐怕不是坏事。过热之后,国内电影市场需要在这个暑期冷静下来,重新面对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