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湖南三湘银行日前正式获得银监会批复筹建,第八家民营银行浮出水面。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江西、福建、山东、北京等地的民营银行不久也有望正式获批。民营银行申设呈现“多地开花”之势。
业内人士认为,在一些追求短期利益的民间资本来看,民营银行牌照已不再是过去看上去很美的“香饽饽”,反而有些“鸡肋”,这是市场趋于理性的体现,民营银行短期内难以搅动整个市场。作为市场的补充者,未来民营银行更应在差异性、特色化方面多下功夫。
现象 民营银行申设热潮持续
继2014年首批五家试点之后,民营银行申设节奏近来明显加快。民营银行申设包括辅导和正式申设两个环节。其中辅导环节又包括可行性调研、论证、会商三个阶段。地方银监局论证结束后,还需同地方金融办进行会商。进入正式申设环节,需要发起人向银监局申请,银监局初步审核后再报银监会审批。
多家中西部民营银行也正处于申设进程中。与此同时,一些东部和南部的省份也在加紧布局民营银行。另据记者了解,北京中关村银行、山东蓝海银行等距离真正获批也仅差一步之遥。
观察 部分民营股东打起“退堂鼓”
当前民营企业申设民营银行热情不减。来自民营银行筹建申请辅导咨询机构——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上月全国共有12家民营银行核名,其中,有7家为二次或二次以上核名1月至7月民营银行核名总数达108家。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当前民营企业申请设立银行的积极性较高,一方面是这些企业拥有大量资金,而金融业是不错的投资方向;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希望通过向金融领域延伸布局,为供给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去年第一批开业的民营银行,有的借助互联网技术或新兴业态形成了差异化的业务模式。
按监管部门的要求,如果民营银行破产,发起股东承诺将资不抵债的差额部分的资金补齐,以避免银行储户遭受损失。这也是部分民营企业退出筹备民营银行的原因之一。一家此前曾发布公告称筹备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的上市公司透露,就是因为考虑到无法对和民营银行相关的一些兜底风险的制度安排做出承诺,才退出了民营银行的筹备。
趋势 投资稀缺牌照态度趋于理性
银监会一直都强调,将按照“成熟一家、设立一家,防止一哄而上”的原则推进民营银行设立和发展。民生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吴琦表示,发起方或投资人对设立民营银行的市场预期有所下降,投资行为也趋于理性,在情理之中。
从第一批五家民营银行的表现来看,差异化比较明显,但是业绩距市场整体的预期仍有差距。“从银行业经营本身的发展规律来看,其发展必须要有个积累的过程,并不会呈现爆发性增长,同时,银行也是一个规模效应较为明显的行业,小银行承担的运营成本偏高。加之在目前的经济下行压力下,银行业整体经营较为困难。而民营银行本身成立的时间较短,其面临的压力就更大。”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