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艺良
沪港通开闸在即,新版网络支付管理办法拟征求意见,银行同业业务监管再升级。金融业的重磅消息频频来袭,似乎已经是一种常态。
当前,各种金融业态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速度融合发展。包括银行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所面对的市场竞争也更为激烈、风险特征更为复杂,客户需求更为多样,改革转型的任务也更为艰巨。虽然当前我国金融机构依旧遵循严格的牌照审批制度,但这并不妨碍市场化的价值导向对金融体系的深度影响,一些跨界的、边缘模糊的创新在监管还未涉及的领域迅速“生长”。
可以看到,引发金融业热点的并非是某家大型银行或是券商的某个举动,而是余额宝、P2P、民营银行等全新的金融业态。这些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受到极高关注度的根源,在于市场旺盛的需求。
在市场化气息扑面而来的年代,当“比赛”往往走在“规则”之前,如何加强监管的有效性,在守住系统性风险底线的前提下,鼓励金融创新,推动金融改革成为金融监管者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作为整个金融体系的掌舵者,想要推进金融系统的市场化改革,监管机构首先必须要有高度的市场敏感性,从市场切实迸发的需求为出发点思考问题,从而及时地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规则。以资金价格为例,虽然我国的存款利率上限还未放开,但投资者对于资金回报的诉求切实存在且强烈。
对于监管者而言,如果对这样的市场需求置之不理,必然导致行业无序创新、规避现有监管法则,容易引发风险。反之,如果监管机构能够正视市场的合理需求,及时征求行业的意见,顺应市场变化出台监管框架,就能将创新引向规范。更重要的是,金融体系的监管层必须从引发问题的根源着手,从体制、机制上找到症结所在。这才是改革的关键步骤。